
有人说:父母是个“高危职业”。
以前还不感觉有哪些,直到近期看到一则新闻。
十月8日,江苏苏州一位父亲,横躺在马路中央哭哭啼啼。
他情绪激动地告诉民警:“800-700,我女儿算出来等于900,我今天躺在这里,就是想你们把我拘留!”
忍不住唏嘘,又是一个被孩子作业逼疯的老爸爸……
这横躺在马路上,也真的是不要命啊!
但其实,被孩子解不出题“逼疯”的父母,这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不写作业,母慈子孝,一写作业,鸡飞狗跳……
已经成了当下不少爸爸妈妈辅导孩子的真实写照。一面是父母的“苦口婆心”,一面是孩子的“不领情”。
这个时候,为人爸爸妈妈,真的非常想了解,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?
教育家卢梭说: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法,就是发脾气,讲道理和自我感动。
好孩子是"养"出来的。出色的爸爸妈妈,都要历程三次成长。
主动学习能力,决定孩子将来的高度
曾看过一个泰国短片,让我印象深刻。
短片中,小姑娘珠珠陪母亲一块在菜市场卖菜。
她们的摊位买卖惨淡,由于卖不到钱,母女两人的生活甚是清贫。
一天, 珠珠看到隔壁卖豆芽的摊位买卖非常不错,便建议母亲:“大家可以种豆芽来卖吗?”
小摊买卖本就本小利薄,但母亲没一丝犹疑,坚定地对女儿说:“大家试一试。”
就如此,毫无经验的母女两个,历程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。
但,母亲一直微笑着告诉女儿:“没关系,大家再试!”
短片的结尾,母女两个终于成功种出豆芽,在欣喜若狂的同时,母亲还不忘鼓励女儿:“需不需要去尝试种植别的东西?”
正如短片中女生说的那样:母亲说的“大家试一试”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。
这份养料不只滋养着豆芽茁壮成长,也将一个贫穷家庭的女生滋培养为一位博士生。
无论大人还是孩子,做什么事情,都需要一个驱动力。
孩子不想主动学习,意味着他没学习的内在动力。
你的态度是鼓励还是随便评断,你的言辞是温顺还是激烈,一定量上都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动力。
《父亲到哪里》的明星婴幼儿教育导师付立平就曾说过:子女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,大概率都和爸爸妈妈有关。
付立平就曾认识一位母亲,她的孩子读小学四年级,写作业非常磨蹭,天天各种讲道理、设置各种奖惩机制,都没用。
为了让孩子快点写作业,这个母亲常常吼孩子,假如不吼,作业根本完不成。
付立平说,做作业的时候每吼一次,就是把孩子从学习这件事上推得更远。
每当孩子做作业,孩子总会联想到被爸爸妈妈催促的场景,自然而然会对学习愈加抗拒。
作业问题——看上去非常单纯,但它可能与生理进步、亲子关系、爸爸妈妈我们的成长问题等很多是什么原因,都有关系。
有人说,最好的家庭教育,是先放糖,再放盐、再补钙。
糖,是给孩子关爱与鼓励;盐,是教会孩子直面挫折;钙,是让孩子掌握自强不息。
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正是这样。
三者齐备,孩子才有源源持续的求知欲,才能挡得住路上的风风雨雨。
正向的亲子交流,浸润孩子的一生
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说过如此一个案例:
一个5岁的小姑娘天天对着家的毛绒玩具自言自语,却从不愿与爸爸妈妈开口交流。
爸爸妈妈以为孩子患上自闭症儿童,四处求医,携带孩子来做精神鉴别。
多次心理治疗后,女生的一句话让孩子的母亲无地自容:由于毛绒玩具不会一直骂我。
原来,女生的母亲性情急躁,在家常常奚落孩子:
你手脚如何这么慢!你如何这么笨!哭什么哭!
长此以往,女生便拒绝与爸爸妈妈交流,宁可和毛绒玩具说话。
记住,孩子不是你的敌人,他们需要的是关注、安抚、引导,和温顺的宽慰,而不是恶言相向。
单向的交流方法,只能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失望中,失去我们的声音。
你是不是像上面的母亲一样,把这类口头禅放在嘴边:
命令和控制:你给我听好了,我说不可以就不可以!
否定和对比:哭什么哭!你看看人家!
情感绑架:要不是你,我哪能这么累!
每一句语言暴力,都是插在孩子心头的利刃,让他们需要一生来疗愈。
据某项调查,40%以上的青少年罪犯,都遭受过爸爸妈妈的言语伤害。
一个教育短片,从侧面印证了这个结论——
6名在看守所的少年,哽咽地讲述着爸爸妈妈对我们的伤害:说我没用,说我是个废物。
最后,他们把这类没办法内化的伤害变成了犯罪的武器。
每一个父母都期望孩子满载本领,展翅高飞,不少无意识中却用伤人的口头禅奚落着孩子,打击着孩子。
或许大家并不觉得我们的谈话方法是暴力的,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别人的痛苦。
金韵蓉老师说过: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,需要无数次的训练
训练觉察我们的情绪,训练平复我们的情绪;
训练知道自己和孩子的需要,训练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;
在持续的探索、尝试过程中,找出彼此比较适合的交流方法。
这并不简单,一样需要爸爸妈妈摆平心态,刻意训练。
家教和门风,是孩子最好的护身符
对一个家庭来讲,爸爸妈妈是根,孩子是果。
果实出了问题,多半是根茎养分不足,孩子没“教养”总是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。
同事小文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小文的母亲早逝,全家人感觉孩子命苦,平常日常对小文百般过分娇纵。
有一次公司聚餐,他抢着在收银台点餐,其他同事在旁欲言又止。
不只这样,饭桌上大伙闲聊,不管大伙聊什么,小文一直把话题绕回自己身上;
说到自己在家“地位之高”,更是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。
同事们哑口无言,而他好像并不感觉有任何不妥。
方寸饭桌,藏着一个人的教养,也藏着一个人从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。
时间久了,看清小文是个什么样的人,同事们日渐不喜欢搭理他了,而他由于和其他人频出冲突,试用期表现不合格被开除。
过了几天,小文的爸爸来到公司大肆喧闹,说同事对小文推行“冷暴力”,说公司用人规范不规范,要走法律步骤。
引得路过的人纷纷摇头。
看到小文父子两个,大家纷纷感叹: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,都有功不可没的“熊父母”。
家庭成员的每一句话,每个举止,日渐变成了孩子将来的模样。
小文之所以是今天的模样,和以前点点滴滴的养育分不开关系。
有句老话说得好:小树在砍,孩子在管。
《曾国藩家书》中,记录了很多曾国藩对子女的平时训诫:
他不只需要孩子知书识礼,还需要他们要做到“勤、孝、俭、仁、恒、谦”这六字。
小到吃饭走路,大到治国平天下,什么事情都严格需要,不允许孩子有丝毫懈怠。
正由于曾国藩的严格管教,曾氏一族十代出了200多位杰出人物,譬如著名的数学家曾纪鸿,譬如有机化学家曾广植等等。
还在成长期的孩子需要要好好管教,孩子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。
樊登老师曾提出一个适合的比喻——假如说孩子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,那爸爸妈妈就要充当起花匠的角色,准时修剪、除草,促进这棵树苗茁壮成长。
不要等到孩子“长歪了”,才追悔莫及,那时已为时已晚。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爸爸妈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
听起来非常简单,但现实日常,不少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教育常常力不从心:
孩子没从小培养好的学习态度,想改变却找不到好办法;
频繁加班和出差,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重点期,亲子交流一直是问题,想弥补却追悔莫及;
孩子遇见挫折就想找爸爸妈妈解决,鼓励、讲道理都无济于事......
大家一直坚信,爸爸妈妈可能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却肯定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“导游”。